新世纪华文诗歌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于11月8日——9日在我院隆重举行。大会就华文诗歌的现状和出路、华文诗歌的现代性与中国传统、华文诗歌研究的问题与方法,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华文诗歌写作的新趋向,两岸三地及海外诗人的文化基因与创作前景,全球化、本土化与华文诗歌的定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。
仲秋时节,岭南都会秋高气爽,草木繁荫;8日上午,立博体育|中国有限责任公司西校区学术报告厅高朋满座,诗友相聚。期盼已久的新世纪华文诗歌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,此间在这里隆重拉开序幕。
我院党委书记江小玲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。院长助理王志明教授主持开幕式。
出席大会的专家、学者及知名人士有:著名诗人蔡其矫,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谢冕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张清华,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研究中心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吴思敬、王光明,厦门职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陈仲义,西南大学中国心事研究所所长、教授、博导蒋登科,陕西财经学院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沈奇,华南理工大学文传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谭元亨,温州大学教授张良好,作家方明,加拿大诗人洛夫、痖弦,香港著名作家、《香港文学》总编陶然,以及区内知名学者、广西师大的刘铁群博士,广西师院的卢斯飞教授等。
在开幕式上,江小玲书记首先代表学院党委、行政向莅临大会的专家学者、诗人表示热烈欢迎,并致以亲切的问候。她说,诗歌是文学的皇冠,也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之一,在我们的生活和成长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,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当代诗歌何去何从,有无希望,能否再创辉煌等问题,成为了每一个关心诗歌强土的诗人、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关注的问题。我院承办的新世纪华文诗歌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,将成为专家学者、社人深入探讨新诗发展之路提供一个新的平台,也将为诗歌创作者与评论者提供积极的、有历史意义的帮助。
江小玲书记介绍了我院的基本情况。她说,这次研讨会在我院召开,对广大师生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鼓舞,也是我院科研发展的良好契机,它将形成一种巨大的推动力,使我院的科研活动有一个新的跨越。她希望与会专家学者、诗人在研讨会结束后,继续对我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予以关心和指导,为提升我院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予以更大的帮助。
当天,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诗研究中心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,向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作年度工作报告。他简要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近年来主要学术活动的情况。他指出,新世纪华文诗歌研讨会与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同时举行,一方面是扩大与会人员的阵容,特别是把中国大陆的当代诗歌,与两岸三地的诗歌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汉语诗歌创作联系起来,扩大了研究的视野;另一方面,这两个会议有共同的关心的热点,有共同的关键词:一是“新世纪”,二是华文诗歌,三是现代诗。
吴思敬希望与会的诗人和评论家,围绕着“新世纪”、“华文诗歌”和“现代诗”等问题各抒己见,自由争鸣,让这次研讨会成为新世纪有成果、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盛会。
出席开幕式的还有:我院中文系主任杨奔副教授、党总支书记罗雪松副教授、副主任徐天河教授、职院院长徐一周副教授,以及广西师院的陈敢副教授、陈祖君副教授和李孔铸博士。北流漆诗歌沙龙的诗人们也参加了大会。
开幕式结束后,与会专家学者、诗人还同来自各地的代表合影留念。
8日、9日两天,谢冕、痖弦、蔡其矫、洛夫、王光明、陈仲义、王光明、沈奇、张清华、蒋登科、孙良好、方明、谭元亨、叶橹、荣光启等分别为我院师生作了精彩发言和报告。